网专稿 先来欣赏“北京三部曲”中的一段表演,大家来鉴定一下京味儿够不够?
此片段出自《找乐》,“北京三部曲”的第一部。
视频中的老爷子是黄宗洛先生。
一段接近3分钟的独白戏,被黄先生演绎得洒脱如神。
与现今的“戏骨”相比,如何?
所谓“化境”也就是这样了吧?
宁瀛。身后是《找乐》和《民警故事》的海报。
导演宁瀛自意大利学成归来,拍《末代皇帝》时,她做过贝托鲁奇的副导演。1990年,拍摄了处女作《有人偏偏爱上我》,之后连续指导三部影片——《找乐》《民警故事》《夏日暖洋洋》,就是我们说的“北京三部曲”。
宁瀛说,拍完这三部电影后,回头再看,发现其中暗含很多联系。
《找乐》在讲祖辈,《民警故事》刻画父辈,而《夏日暖洋洋》拍的是儿女辈的生活。这种“代际线索”串起了整个三部曲。
现在看来,片中仍有很多奥妙需要解开。
《找乐》——“地理图”解谜
给退休生活找点事儿干,寻些乐子,就是《找乐》的故事。
临时跑龙套的“老韩头”
片中的老韩头在珠市口剧院看传达室,马上退休。
他本职工作严谨认真,紧急时还能上台救场,喜欢他的人喊他“韩院长”,不喜欢的则叫他“事儿妈”。
可是再有热情的员工,也拼不过年龄这道坎。退休后的老韩头在陋室独居,空出来的大把时间无处消磨,只好出门转悠。
“老韩头儿”成了京剧活动站站长
一来二去,还真溜达出了名堂,老韩成了一批退休京剧爱好者的“头儿”。
给这个“老年票友团”忙前跑后、张罗事儿,就是我们“韩头儿”找到的“乐儿”。
影片刻画了一群热爱京剧的退休老人,这些“资深票友”找乐的过程,就像在用脚丈量北京“内城”。
摄影机跟着老人们穿街走巷,我们则跟着找回九十年代初的北京风貌。
片中的珠市口剧院与现实对比图
“老韩头”片中的工作地“珠市口剧院”,就是曾在北京很有名气的“珠市口电影院”。
珠市口电影院当年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8号,前身是开明戏院,始建于1924年。2000年,因街道扩建而拆除。
因独特的建筑风格,珠市口电影院曾是南城一景。同时,它也是自民国以来就享有极高地位的演艺圣地。
所以“老韩头”以自己这份工作为傲,也是有根据的。
“老韩头”退休,挥手与剧院告别。
退休当天,“老韩”雇了一辆车,拉上行李,坐在翻斗里,“光荣”回家。
参考片中的蛛丝马迹,“老韩”的家应该在西安门附近。从珠市口到西安门,算是半近不远的距离。
从剧院至”老韩头“家。
地图上看,从珠市口西大街28号到西安门,出门后先向西,到虎坊桥路口右转上新华街,一路向北,过长安街后进入府右街,到西安门大街后左转,就是西安门。全程约4.2公里。
“老韩”的工作肯定要倒班,偶尔回家睡一宿,或者白天能回家休息休息。按电影中的状态,他应该平时不骑车。那么这个距离,坐公交尚可,也就七八站就到,如果是“腿儿着”,以他的脚力,就至少要一个钟头。
可惜宁瀛没有拍“老韩头”通勤的过程,我们失去了一个“参观”九十年代宣武和西城“真迹”的机会。
活动站成立当天,风光的”韩头儿“。
老韩费心费力,帮大家寻到了场地。于是,这个老年京剧活动站风风光光地成立。
地点在交道口居委会。
从“老韩头”家至活动站驻地
地图上看,“剧团驻地”距西安门3.4公里。
从西安门向北,经过西什库大街,见地安门西大街后右转向东,1.4公里后,在地安门路口左转向北,上地安门内大街,300米后右转,拐进雨儿胡同,才是交道口街道办。
“老韩头”跑去忙里忙外,光是路上就要花不少时间。其他人则要从天坛转战过来,路程更远。可见老人们的热情。
庙会现场,老人们接受采访。
片中,他们还参加了一次汇演,找了专业老师指导,憋着劲要拿奖。
这个演出是龙潭湖庙会的一部分。龙潭湖位于天坛公园东侧。
在东城交道口开辟新天地的票友们,回到南城演出,有种荣归故里的感觉。
然而好景不长,交道口的场地要翻修,大家的快乐没有享受多久,就又回到了天坛。
片中老人们的“找乐轨迹”
看罢《找乐》,顺着“老头儿”们的轨迹画一个路线图。
从南城珠市口、天坛一带到西城西安门,自西安门向东,来到东城交道口,再从交道口向南,去到南城龙潭湖公园,最后又回到天坛。
刚好在北京内城顺时针走了一个圈。
这很可能是导演刻意为之。电影里这群家住二环内的退休老人,无形中完成了一次“北京城环绕找乐之旅”。
这是导演纪录北京的一种方式,也像是一个隐喻。积极生活,孜孜以求,为何最后还是回到了原地呢?老人们的困惑,也是很多人苦恼的事情。
黄宗洛先生
《找乐》的故事由主人公“老韩头”串起,饰演“老韩头”的黄宗洛先生,用无与伦比的表演撑起整部戏。
所谓“京味儿”,并不仅仅是胶片拍下的北京风物,片中人物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元素。一切值得怀念的味道,终究还是要落到人上面。
《找乐》中的“北京老头儿”,才是影片对九十年代京城最好的纪录。
全网独播 《找乐》